陕西汽车报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陕西汽车报

彩绳系牵挂 粽叶裹深情
发布时间:
字号
  端午的风裹着艾草香掠过黄土高原时,我总会想起老家窑洞里蒸腾的热气。手机震动,是妈妈发来的语音,带着陕北特有的腔调:“妮妮,明儿就端午了,赶紧回来,妈备好了糯米红枣,再一起编花绳。”短短几句话,像根细细的线,瞬间就将我拽回了陕北老家那温暖的窑洞里。
  踏上回乡的路,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小时候,每到端午前几天,妈妈就开始忙活。她会挎着竹篮,去塬上采最新鲜的粽叶。那些粽叶翠绿宽大,在妈妈手里仿佛有了生命。采回粽叶后,妈妈把它们泡在大木盆里,清水浸润着粽叶,整个窑洞都弥漫着清新的香气。
  包粽子是个全家上阵的活儿,妈妈坐在炕头,熟练地将粽叶卷成漏斗状,一边将泡好的黄米、饱满的红枣码进苇叶,一边唠着家常。粽叶的清香、黄米的醇厚、红枣的甜蜜交织在一起,氤氲出温暖的气息。裹粽子的过程讲究“三层五数”,这份严谨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对传统的敬畏。当揭开蒸笼,热气裹挟着粽香扑面而来,咬一口软糯香甜的粽子,仿佛把整个陕北的夏天都含在了嘴里。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包粽子,却总是把粽叶弄得歪歪扭扭,糯米撒得到处都是。妈妈从不生气,只是笑着手把手教我们。窑洞的灯光下,妈妈的脸庞被映得格外温柔,她包的粽子,是世界上最香甜的美味。
  编花绳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仪式,妈妈早早备好了五彩丝线,红的热烈、黄的明亮、绿的清新、蓝的深邃、白的纯净。她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指尖翻飞,五彩丝线在她手中穿梭交织,不一会儿,一条漂亮的花绳就编好了。妈妈会把花绳系在我们的手腕、脚踝上,嘴里还念叨着吉祥话:“戴上这花绳,百病不侵,平平安安。”阳光下,五彩花绳随风飘动,像是我们童年最绚丽的梦。
  车子驶入熟悉的村庄,远远就看见妈妈站在窑洞前张望。她的头发又白了许多,背也更驼了,但眼神里的欣喜却一点未减。我快步跑过去,妈妈紧紧握住我的手:“可算回来了,快进屋,粽子都快煮好了。”
  窑洞里,大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泡,粽叶的清香混合着糯米的甜香,让人垂涎欲滴。妈妈拿出早已编好的花绳,仔细地系在我的手腕上。那花绳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五彩斑斓,只是妈妈的手粗糙了许多,动作也不再那么利落。
  我们围坐在炕头,一边包粽子,一边唠家常。妈妈絮絮叨叨地说着村里的新鲜事,我静静听着,心里满是温暖。看着妈妈布满皱纹的脸,我突然意识到,这些年我在外面奔波,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错过了太多和妈妈一起的时光。而端午的粽子和花绳,就像一根纽带,将我和家乡、和妈妈紧紧相连。
  包粽子、编花绳,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就像时光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当我亲手将黄米填入粽叶,当彩线在指尖翻飞,突然懂得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是与祖辈对话的方式。它们不仅是节日的仪式,更是文化的传承,是陕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每一次包粽子、编花绳,都是一次对传统的重温,一次对根脉的追寻,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记得自己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吃着妈妈包的粽子,系着妈妈编的花绳,我知道,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我最温暖的港湾,妈妈的牵挂永远是我前行的动力。彩绳系着牵挂,粽叶裹着深情,这份浓浓的母爱,就是我心中最珍贵的端午记忆。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李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