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李清玉
在陕北的农村老家,当第一缕晨光照亮那片黄土地,节日的序曲便在三伯的秧歌锣鼓声中缓缓拉开。三伯,一个五十多岁的庄稼汉,他的身影在寒风中显得格外挺拔,仿佛一棵屹立在高原上的老柳,任凭岁月风霜,依旧生机勃勃。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每当提起秧歌,他的眼中就会闪烁着青春的光芒,那份对秧歌的热爱,如同燃烧的火焰,从未熄灭。
三伯的秧歌情怀,源自于他童年时的记忆。那时遇见节日,对于物资匮乏的农村来说,是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孩子们可以穿上新衣,放鞭炮,而大人们则可以放下手中的农活,尽情地参与到闹秧歌的欢乐中。三伯说,他小时候就跟着村里的老一辈学习秧歌,那种欢快的节奏和热烈的气氛,让他至今难以忘怀,仿佛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年遇到节日时,三伯都会提前一个月开始筹备秧歌表演。他组织村里的年轻人排练,亲自设计舞蹈动作,甚至亲手制作秧歌服装。三伯说,闹秧歌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对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展现。他的坚持和努力,让村里的年轻人深受感动,纷纷加入到秧歌队中,让这项传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记得有一年春节,天空中飘着雪花,但三伯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他带领着秧歌队,踩着厚厚的积雪,穿梭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的身影,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生动。三伯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仿佛在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他的秧歌,让寒冷的冬日变得温暖,让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节日的喜悦。
在秧歌队的表演中,有一个特别的环节,让所有人为之动容。那是三伯自己编排的“丰收舞”,他模仿着农民播种、收割的动作,将一年的辛勤劳作融入舞蹈之中。当三伯在雪中跳起这支舞蹈时,围观的村民们无不为之动容,有的老人眼中泛起了泪花,他们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也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希望。
三伯的秧歌,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践行。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平衡,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价值。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过节不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我们中国人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在这个充满欢乐、温馨的节日里,三伯的秧歌成为了陕北农村最亮丽的风景。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节日的丰富内涵,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伯的秧歌情怀,将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继续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节日的秧歌,永远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欢唱,让这份深情厚谊,永远流传在每一个陕北人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