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跑新疆的卡车司机们都知道,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219国道是“世界上最艰险的公路之一”,大部分地段为无人区,海拔高、道路险、路况差。30多年来,谢琳开着重卡,往复奔驰在这条穿越沙漠、戈壁、雪山的道路上,累计行驶里程超500万公里。她像开在高原上的雪绒花,奋力生长、勇敢绽放,在坚持与热爱中成就属于自己的传奇。
“有时开上一天都见不到一个人,但我享受这份孤独,我感觉最糟糕的环境反而最锻炼人,大风大浪都见过了,生活里的小事就容易过去”,路不好走,沙尘暴、风雪、冰雹更是时常不期而至,但谢琳没有被劝退,反而觉得“在路上”很自由。
56岁的谢琳身形瘦削,面庞轮廓分明、线条刚硬,透着一股英气,不经意间流露出一抹豁达的笑意,有一种无形的气场,让人在她身边时,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力量。开了30多年的车,谢琳奔驰在北疆到江南5000多公里的道路上,在横贯祖国的大地中,见证着城市发展和重卡行业的巨大变迁。
谢琳的父亲是一名汽车兵,受此影响,从小时候开始,她就对车特别感兴趣。1989年,谢琳考取驾照,从此开始了30余年的“跑车”生涯。“以前的车,方向盘特别重,转弯的时候恨不得从座位上站起来使劲,慢慢得有了液压助力、智驾等一代代的新技术,现在轻省多了”,她笑着说。
地域辽阔、路途远、意外状况多,有时候还要过无人区,所以最要紧的,是选一辆皮实耐用的车,用谢琳的话来说:“走一趟青藏线、过一趟云贵川,才能看出来,车过关不过关。”
早年间,谢琳在跑西藏阿里时,曾遇到一辆陕汽重卡,爬坡的时候超了她,再换车时,谢琳毫不犹豫选了陕汽。“我现在开的这辆X6000跑20多万公里了。我的腰不好,以前用热水袋捂着,老得去休息区换水,现在X6000一按加热键,背上就像有个大恒温热水袋一样,特别舒服。前段时间陕汽技术人员还给我把底盘数据刷新了一下,挺好”,谢琳说。
近年来,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逐渐进入卡车领域,配备的定速巡航功能的X6000让谢琳赞不绝口:“在高速上定好速度,自己不用踩油门不说,长途开车能轻松点,油表的油耗还会降,这个挺好的”。
从机械方向盘到液压助力转向,从没有空调的驾驶室到加热座椅、定速巡航,在奔驰的车轮上,谢琳感受着窗外风景的不断更替和中国卡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短短30年多时间,从“有”到“优”、从“多拉快跑”到“舒适智驾”的重卡,彰显着技术跨越升级的“中国速度”。支撑行业发展的,是经济繁荣下不断增长的物资流通需求,是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更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从“制造”到“智造”的商用车技术、产品的不断升级。
“城市发展太快了,有些地方一段时间不去就大变样了”“我们这些司机,常年在外、风餐露宿,很多人对车、对路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我想在最基层,为卡车司机们发声”。一直“在路上”的谢琳,2023年当选安徽省人大代表。运输途中、服务区里,她和卡车司机们闲聊,了解他们的行程和诉求、困扰和期待。履职期间,她提出多项关于卡车司机的提案,包括延长驾驶员的退休年龄、改善服务区设施等。来自基层一线的提案得到了广泛关注,部分建议已经被采纳并实施。
“现在很多服务区建了驾驶员休息厅,长途跋涉后可以洗衣服、洗个热水澡,一下子就暖到人的心坎里”,谢琳说。
奔驰在路上的谢琳不仅运输货物,武汉抗疫、甘肃地震、若羌堵车......她更是一名热心公益的抗疫救灾志愿者。2020年1月到4月,谢琳单人单车28次进出武汉,送去当地急需的物资。此后,她又多次为上海、新疆等地运送医疗物资。淮北好人、市五一巾帼标兵、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货车司机等荣誉纷至沓来。在发稿前又传来喜讯,谢琳被授予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拟表彰对象。而面对这些荣誉,谢琳觉得,“我只是戈壁滩的一粒小沙粒”。
作为一名资深运输人,谢琳穿越了无数次无人区,见证了卡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刚刚过去的2024年,她驾驶陕汽重卡去到了祖国10多个省份,行程达14万公里。未来,她将继续在这条路上与自己的陕汽重卡一起前行,带着使命与热爱,驶向更远的地方。
本报记者 陈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