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汽车报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陕西汽车报

工位上的“精准战役”
发布时间:
字号

     模块化工作推进后干净整洁的分装车间
  
  2025年汽车总装配厂始终将“提升主线核心能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面对“效率提升依赖人员叠加”的传统生产瓶颈,分厂以“工序剥离模块化、分装服务精准化、人员配置科学化”为抓手,在破解生产难题、推进智能制造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交出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的亮眼答卷。
  主线破题:模块化剥离重构生产基因
  在总一车间的生产看板前,车间主任唐博正带领班组骨干分析当日生产数据:“通过13项模块化主线剥离,我们实现了工序内容与主线作业人员的精准双剥离,现在每个车型的主线作业就像搭积木,模块化工序在零部件分装区提前总成,主线只保留核心装配任务。”顺着他的手势望去,曾经繁忙拥挤的主线工位已变得简洁有序,操作人员专注于关键装配节点。
  变革带来的是生产逻辑的重塑。总三车间陕汽工匠高楠展示着新旧工序对比图:“过去主线工序包含32项零散操作,现在通过车型分类剥离出19项分装任务,主线的操作人员减少,但单班产能反而提升。”更重要的是,困扰多年的“车型切换耗时过长”问题迎刃而解,主线瓶颈减少56项,为多品种混流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分装赋能:构建主线“智能补给线”
  走进内饰车间的模块化智能配送区,原本的主线作业内容正整齐排布在区域中,“这些就是主线的后勤部队,必须保证弹药精准及时送达。”内饰副主任林加友介绍着新落成的模块化分装区,这里实现了80种内饰件的集配化管理,更通过智能配送将准时率提升至99.8%。
  分装车间的标准件管理区,曾经堆积如山的料盒已被整齐的共用货架取代。“建立标准件共用机制后,线旁料盒减少122个,盘活20平方米的黄金作业区,有利于继续推进SPS配送”,车间主任聂小礼指着实时更新的物料看板,新工厂676项中小件物料的集配化分拣,让主线员工找料时间缩短32%。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资金效率的提升,线旁资金占用减少13.6万元,“减法”背后是精细化管理的生动实践。
    模块化助力:破解“人海战术”困局
  “基于人员配置优化模型,通过工作量精准测算,我们建立了模块化人员动态划转机制,分厂人员总定额不变的情况下,4、5月日均产量达115辆,较年初提升5辆。”生产办高佳宇解释着这项管理创新,通过工业工程方法,让每个岗位的工作量趋于均衡,人力资源真正转化为人力资本。
  “一供二”分装模式落地后,两个主线工位的物料需求可由同一分装单元供给,操作人员效率提升21%。“过去增加产量就意味着增人,现在通过模式创新和配送布局优化,同样的人力支撑了更高的产能。”零部件分装车间书记李嘉昱解释。
  在汽车总装配厂,内饰车间的智能配送机器人与主线系统实时互联,总三车间的模块化工位一步步破解主线瓶颈.....多种生产细节体现了“我为客户造好车”的匠心,又涌动着“智改数转”的活力。从主线工序的“瘦身强体”到分装体系的“精准赋能”,从人员配置的“智慧重组”到智造蓝图的“渐次铺展”,分厂2025年的攻坚实践,破解了“效率提升必增人”的传统难题,当连续3个月各车间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当智能装备与产业工人在工位前默契配合,呈现出总装数据跃升背后,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实干担当的创新实践落地。
   汽车总装配厂 高佳宇 报道
  杨荣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