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帆基于车辆实际运营工况精准标定车辆控制参数
集团2025年表彰的劳动模范中,有这样一位技术骨干,他以工学硕士的专业素养、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在汽车技术研发领域深耕不辍,成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的中流砥柱之一,他就是汽车工程研究院杨卓帆。2009年杨卓帆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便投身陕汽,开启自己的创新奋斗之旅。
勇挑技术重担,攻克“卡脖子”难题。面对公司发布的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杨卓帆主动请缨,勇挑三项核心技术攻关重担。作为新能源动力匹配仿真技术攻关负责人,他积极与吉林大学、软件公司深入交流,搭建联合仿真平台,通过台架测试、实车测试和大数据分析,将仿真模型精度提升至93.2%,并建立TCO最优动力匹配评价方案,成功开发大功率电机和电驱桥,发布新能源电驱规划,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45天。他承担纯电动整车控制和电池管理技术攻关,完成多项先进控制技术开发,实现BMS技术自主掌握,打破壁垒,为企业新能源汽车市场开拓奠定坚实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精准开发降电耗技术。杨卓帆深知技术研发要紧密贴合市场需求。在负责降电耗技术开发时,他深入调研电动车工况、运营模式和驾驶行为,创新匹配方案,开展跨界对标学习。通过搭建整车能量流模型,深挖降电耗措施,自主开发20余项先进降耗技术,其中7项为行业独有,实现陕汽电耗水平领先行业5%,助力2024年销量大幅增长。在降氢耗方面,针对不同工况开发针对性功率分配技术,使整车氢耗领先行业8%,为客户带来显著经济效益。
坚持自主控制,打造整车核心竞争力。为摆脱核心技术被供应商卡脖子的困境,杨卓帆发起整车控制技术自主开发。通过逆向测试、试验测试和跨专业研讨,开发一系列领先的控制策略,实现首次故障里程行业领先,带来智能化控制功能增值溢价收益。他带领团队首创控制策略和软件分离开发,搭建陕汽整车控制策略框架,实现纯电动整车控制技术完全自主掌握。自主开发AMT换挡策略和集成热管理技术,降电耗、降成本、降重量,实现多重效益提升;在混合动力控制上,提出合作引进并自主消化方案,实现重卡HCU控制弯道超车。
巧用大数据,驱动正向研发与产品升级。杨卓帆积极推动大数据在产品研发中的应用。通过车辆运营大数据分析,实现整车各系统精准匹配,使整车设计与市场需求高度吻合。开发自动化电耗分析工具,将分析效率提升90%,大大提高产品验证和市场服务效率。他结合AI技术探索数据应用新场景,研究前沿技术,持续助力产品性能提升。
杨卓帆以对工作的无限热忱和专业的技术能力,将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他勇于创新、善于协作,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新技术快速落地,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术浪潮中,带领团队为陕汽打造领先的产品竞争力,是当之无愧的技术创新先锋,为研发同仁树立了榜样。
汽车工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