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汽车报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陕西汽车报

车身厂“蓝领创客”赋能创新实力攀升
发布时间:
字号


   牛黎平创新团队向工人询问创新成果使用情况
  
  获得国家专利19个,完成创新成果44个,累计为单位节约成本540余万元;先后走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1人,三秦工匠2人,陕西省技术能手13人……这个成绩单,是车身厂5个创新工作室(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2024年以来,车身厂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念好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实字决”,通过建章立制“打前站”、重奖激励“能者上”、劳模工匠“挑大梁”,扎实开展创新改善活动,职工创新成果硕果累累,单位自主创新实力逐年攀升,全员岗位创新理念深入人心,一大批以工匠精神自勉的“蓝领创客”成长起来。
   “巾帼不让须眉”具象化了
  “现在机器人涂胶质量咋样?”在车身厂生产车间,樊凡向一线工人询问。“自从你们改造机器人涂胶作业模式后,涂胶质量比之前更好,都是高品质。可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听到工人这么说,樊凡会心一笑,拎起电脑,挎着工具包,继续在生产线旁巡查。
  樊凡是一名维修电工,多年对“工匠精神”孜孜追求,在平凡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2024年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她把荣誉视为鞭策,带领着以她名字命名的工作室16名成员,积极投身解决单位的重点难点问题。“机器人自动涂胶质量监控”改造项目,是“樊凡创新工作室”牵头完成的多个创新成果中最具代表性的。“这个项目最大的‘拦路虎’,是在不同零件表面尺寸和光洁度不同的情况下,精准匹配机器人涂胶速度百分比、出胶量参数和机器人运行轨迹姿态。我们实验了上百组数据才达到满意效果。”樊凡说。
  作为工作室的“掌门人”,樊凡总能把成员拢起来,干成一些很难的事,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增长本领、体会成就感。“跟着樊凡干事,收获很大,她带着大家解决难题往前冲的劲头,让‘巾帼不让须眉’具象化了。”工作室成员说。
   为工人“减负”搞发明
  “这个机器好!”“我们干活轻松多了。”自动弧焊站、自动打孔机、自动车门翻转机……去年,“牛黎平创新团队”实施自动化改造,让手工作业乘着创新的东风变成自动化作业,降低一线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好评不断。
  牛黎平,80后高级工程师,是公司资深的“老创客”,被工人称为“草根发明家”。在“牛黎平创新团队”,时常可以看到他和年轻人坐在一起探讨业务,解决一线生产瓶颈问题。“解放思想大胆想,放开手脚踏实干。”是他们的作风。
  一次,牛黎平与工人交谈时得知,人工焊接“驾驶室前围下支架”零件劳动强度大。他现场查看后,带领工作室成员历时三个月,设计制作了一台自动弧焊站,工人操作机器焊接作业,劳动强度减轻60%,作业效率提升35%。
  “我们在厂里遴选运用编程、3D打印、电气自动化等领域中的高技能人才,大家聚起来就是一团火。”牛黎平说。目前,团队成员有11人,涵盖方案设计、构件制作、程序编辑等全流程,能自主设计制作生产所需的各种非标自动化工装设备。团队的目标是将自动化广泛应用于生产一线,让工人在更高技能需求的岗位上彰显价值。
    “多能工”个个都会,样样都精
  除了创新改善,创新工作室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还发挥传承技能、培养人才的作用。
  “左右两个手肘端平,腰带动胳膊发力,往前锉。”走进薛东创新工作室,冲压工张敏手持锉刀,来回锉削台虎钳上的零件,一旁的钳工高级技师李星,边看边指导;在另外两个车间,7名焊工认真听黄磊创新工作室组织的喷漆技能培训;5名涂装工手拿焊帽,围在麻晓亮创新工作室学习焊接技法。
  如此“混搭”的学习方式,是分厂为了挖掘高技能人才潜能,以创新工作室为阵地,开展的跨车间跨工种“多能工”技能培训。“1名工人,既是冲压工,又是钳工,还是焊工,个个都会,样样都精。”李星说。
  “多能工”培养模式为工人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以前我只会干一种活,参加‘多能工’培训了三个月,现在会干好几种,挣的薪酬也多。”一线工人说。
  去年以来,车身厂为技能工人搭建“多能工+高技能人才+技能领军人”三阶成长模型,并在开发内部培训师的基础上,组织“技能尖子”前往行业单位交流学习,积极参加公司级以上技能大赛,并与全国劳模工匠结对拜师,让技能员工在更高层级的平台发光出彩。
  车身厂 朱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