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汽车报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陕西汽车报

驭风而行匠心绘就自动驾驶坐标
发布时间:
字号


    李建国(左一)正在和团队成员检测自动驾驶电源线路
  
  在汽车工程研究院自动驾驶项目组里,总能看到一个身影时而专注地凝视三维定位数据,时而快速敲击键盘,时而与团队成员激烈讨论。他,就是自动驾驶定位技术研发团队的“定盘星”—感知方向业务负责人李建国。从2018年初出茅庐的技术新人,到如今带领团队攻克自动驾驶定位难题的领队者,他用七年时光在自动驾驶的坐标系上,刻下创新与突破的奋进轨迹。
  从“新兵”到“技术尖刀”的蜕变
  2018年9月,“今年新员工敬业奖的投票统计开始,李建国1票……”汽车工程研究院北楼办公室里,李建国入职三个月就摘得“新员工敬业奖”,这是大家对他工作认可的开始。在同事们的记忆里,这个总在办公室待到深夜的年轻人,对着定位算法文献,像解码藏宝图般逐行推敲,在不断测试、修改、测试中,成功将定位误差从15厘米压缩至5厘米。这份执着让他在2019年带着自主研发的多传感器融合定位算法,捧回汽车工程研究院“小微创新成果”三等奖,用实践印证“敬业是最快的成长通道”。
  技术攻坚中的“战狼精神”
  2020年对李建国而言是双线作战的考验。一边要应对疫情带来的研发停滞,一边要突破复杂工况下的定位失效难题。作为党员的他带头成立“24小时响应小组”,白天戴着口罩调试设备,深夜视频会议讨论方案。当汽车工程研究院“岗位标兵”“优秀党员”两项荣誉加身时,他在总结会上认真分析:“我们的定位鲁棒性距离国际顶尖水平还相差甚远。”
  2023年,他裹着红色防寒服在零下15度的测试场调试定位与融合算法,又钻进闷热的钢厂车间验证定位时延,在现场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先去吧,我中午跟一下车”。最终,团队研发的“时空同步补偿算法”实现了厘米级动态定位,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复杂钢架结构对定位漂移的巨大影响,开发的抗干扰滤波模型,在晋南钢厂实测中实现98.7%的定位可用率。
   打造敢打硬仗的“定位铁军”
  “铁打的建国,流水的同事。”同事们的调侃背后,是李建国在自动驾驶定位技术上的辛苦付出。2024年,他分批带领同事驻扎晋南钢厂,确保落地场景的常态化运营,从车辆问题的直接对接到算法难点的重点攻破,他都奋斗在第一线。正是这种“战狼”作风,让他所在的团队在2024年虎狼之师劳动竞赛中,夺得“战狼奖”。
  如今,依旧能看到他在各个场景的忙碌身影,多台搭载着他们研发的定位系统的智能重卡正在多地书写新的篇章。
   汽车工程研究院 邢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