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汽车报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陕西汽车报

于清凉间触碰历史 在红色中传承信仰
发布时间:
字号
  秋日的腾冲,是被时光偏爱、被自然厚待的旅行目的地。避开盛夏的多雨与冬季的湿冷,秋日的腾冲将“滇西明珠”的魅力浓缩到极致,既能让人沉浸在火山地热的壮阔里,也能邂逅银杏古村的温柔,更能在舒适气候中慢品边城风情,每一处风景、每一种体验,都是独属于秋日的限定美好。这座滇西小城用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澄澈,为我们编织了一场远超预期的意义之旅,让“旅行”不再只是风景的走马观花,更成为一次心灵的浸润与精神的洗礼。
  踏入滇西抗战纪念馆,沉重的氛围瞬间包裹了我们。这座以“记忆”为核心的纪念馆,珍藏着大量滇西抗战文物,每一件遗物——布满弹孔的钢盔、锈迹斑斑的步枪、被炮火熏黑的军用水壶,每一张黑白照片、每一段战地影像,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滇西抗战岁月的大门。
  我牵着孩子的手,给他讲中国远征军的历史:当年为保卫滇缅公路这条“中国抗战生命线”,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作战;后来滇西反攻战打响,远征军部队奉命进攻腾冲,拉开了收复滇西失地的序幕。当走到一组“滇西民众运粮”的雕塑前,孩子停下了脚步,老人背着沉甸甸的粮袋,妇女牵着驮粮的牲口,连年幼的孩子都在帮着推小车。我告诉他:“当年反攻腾冲时,无数当地民众参与支前,他们中有年幼的孩子,也有年迈的老人,靠着肩扛、背驮、马运,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为了保证军粮不缺,很多人饿了就啃树皮、吃野果,哪怕饿倒在运粮路上,也绝不私动一粒军粮——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前线将士的救命粮,是收复家乡的希望。”孩子盯着雕塑,眼里满是震惊与敬佩,许久没有说话,小小的身影在展馆里显得格外认真。
  离开纪念馆,我们来到国殇墓园。这座建成于抗战胜利后的墓园,是中国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抗战烈士陵园,园内安葬着腾冲战役中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庄严肃穆的氛围,松柏苍翠,石碑林立,连风吹过的声音都透着沉重。孩子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跟着我沿着小径前行。两侧整齐排列的墓碑,像无数个无声的卫士,每一块墓碑上都刻着烈士的姓名、籍贯与军衔,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不远千里奔赴滇西,最终长眠在这片土地上。
  孩子蹲下身,用手指轻轻拂过碑上的字迹,小声念着那些名字,然后抬头问我:“妈妈,这些叔叔们为什么要离开家来打仗呀?他们不想爸爸妈妈吗?”我蹲下来,握住他的手,轻声说:“他们当然想爸爸妈妈,但当年腾冲被日军占领后,家乡的百姓要么被杀害,要么被掳去做苦工,连咱们住的和顺古镇都成了日军的据点。他们离开家,是为了把敌人赶出中国,让家乡的人能重新回家,让像你一样的小朋友能在和平的日子里上学、玩耍。”
  走到忠烈祠前,殿内供奉的烈士牌位密密麻麻,在灯光下透着庄严。我给孩子讲腾冲战役的惨烈:当年中国 远征军向腾冲日军发起进攻,由于腾冲古城墙坚固,日军在城内构筑了大量火力点,战役打得异常艰难。将士们靠“云梯攻城”“逐屋争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伤亡。后来腾冲终于收复,成为滇西较早光复的县城,但远征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每收复一片土地,都有战士倒下。孩子站在祠前,学着大人的样子轻轻鞠躬,然后走到远征军名录墙前——这面长长的墙体上,镌刻着无数滇西抗战将士的姓名,孩子伸出小手轻轻触摸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认真地说:“这些名字,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能忘记他们。”那一刻,阳光落在他的脸上,我清晰地看到,红色的种子已在他心中深深扎根——那是对英雄的敬畏,是对家国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铭记”。
  这次腾冲之行,让我们跳出了对“火山热海”“银杏古镇”的单纯向往,真正触摸到了这片土地的灵魂:那是远征军战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赤诚,是滇西民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家国情怀。这些红色印记,让“腾冲”不再只是地图上一个风景秀丽的坐标,更成了承载着中国抗战史重要记忆的精神地标——这里不仅是滇西反攻的重要战场,更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较早收复的地方,其历史意义早已超越地域本身。
  如今,我们循着红色足迹而来,看见的不只是历史的遗存,更是精神的传承。那些在烽火中淬炼出的勇气、信念与担当,会化作我们前行的力量,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伤痛,而是为了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守护当下的和平;传承精神,不是为了重复过去的故事,而是为了让“爱国主义”“民族气节”这些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的我们手中,继续熠熠生辉。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李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