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新闻中心 > 陕汽要闻 >

专题报道

改革重实效 投资促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23
字号

近年来,陕汽国企改革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就背后,离不开一批批优秀员工的默默奉献,投资管理部杨华,就是其中之一。加入陕汽十余年的杨华,2017年至今在投资管理部门承担公司产权管理及股权投资重组工作,在陕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过程中,他高效组织并主导完成十余项集团重大股权投资重组工作,有效规范了股权投资管理行为,组织建立了合法合规的论证、决策和实施流程,控制投资风险,推进集团产业布局优化,累计回收、盘活资产6.73亿元,成为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杰出工作者,2024年获得陕汽控股“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勇担产权投资重点项目 达成集团预设目标

在杨华眼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资产结构重组,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工作。”负责集团公司股权投资与重组项目管理工作期间,他主导或参与陕汽集团股改重组、陕汽商用车增资扩股、德银天下增资重组、德创未来设立、零部件板块重组等10余项集团重大股权投资重组工作。

本着“专业化整合,推进子公司市场化改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他参与零部件集团改革股权重组方案设计并组织实施,完成陕西德信设立及德仕、华臻、万方及所属企业等20户子企业股权划转重组调整,全面梳理零部件业务板块,打造发展更为专业的子公司。高效组织完成陕西通力债转股5.4亿元、陕重汽增资20亿元等股权投资项目;组织策划新能源创新中心全新体制机制建立方案,完成德创未来设立。


推进低效无效企业清退 盘活资产优化资本结构

本着“优化集团资产结构,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杨华组织对集团全部子企业进行系统排查分析,本着“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和国有资本退出到位”,明确42家子企业处置思路,制定《压减、低效无效企业处置总体方案》并通过审批,破解部分长达10余年的解散清算难题,完成信捷担保、青岛德龙、博华机电退出;提前组织榆林金帝、保定天马等低效无效企业退出布局。

2017年以来,通过股权转让、解散注销、强制清算等方式,他组织或参与合计清退34户低效无效企业,另外主导并推进破产清算2户,累计收回、盘活资产6.73亿元;全面完成6级企业压减,同时对因特殊板块保留的10家法人层级五级企业于2023年制定了各企业的具体“压减”方案,均完成决策并已开展压减工作实施,助力集团退出不具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解决管理“叠床架屋”问题,优化资本布局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探索创新 推进股权中长期激励机制建立与实施

为落实集团“深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权责利的有效统一”的要求,杨华推进股权中长期激励探索机制研究,协同运营管理部完成中长期激励及创新项目股权跟投机制建立,明确实施细则,从无到有建立起集团股权中长期激励体系。

2023年,杨华组织推进的德银天下股票增值权激励方案取得国资委同意,待时机成熟时推进落地实施;完成集团内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研究分析,对天行健、欧德及智德探索实施股权激励,制定明确激励方案并完成论证,最终明确并推进欧德橡塑、智德公司实施落地。通过规程完善、可操作性强的股权激励,充分调动高技能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做大蛋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规范产权管理 维护投资权益

在完善集团管控权责清单,建立合理授权和约束机制,加强产权业务管理方面,杨华觉得,“就是要做到既要管理合规,又要提质高效;既要压实责任,也要寻求、同时做好对各板块业务的支持”。为此,他制定和完善公司《股权投资管理办法》《公司设立管理办法》《股权转让、增资及无偿划转管理办法》与《解散、破产管理办法》等系列合法合规的论证、决策和实施流程等制度体系,有效规范公司股权投资管理行为。

为明确国有资产交易监管内容,他立足企业实际,制定了陕汽控股本级决策事项权限清单及权属控股子公司重大事项权限清单,明确了对集团及所属子公司重大事项的监管要求,明晰了企业国有资产交易行为的操作规范和决策程序,也为集团“三重一大”事项清单的进一步出台与规范提供了依据。

团队提升 人才培养

负责产权管理业务以来,杨华和他的团队始终牢记国企党建各项纪律和制度要求,牢牢把握国企改革正确方向,严格规范业务行为,无一例违规现象;紧盯重点难点问题,全面落实合同协议约定事项,有效维护集团投资权益。

杨华在钻研国有资产交易相关法规,学习产权管理案例经验的同时,细化团队人员培养与业务传承,合理安排岗位轮换,指导员工业务细节,全面提高团队工作水平,培养了4名股权投资业务骨干、专家。

展望未来,杨华说:“产权管理工作涉及到战略、运营、投资及财务等方方面面,需要我们协同业务单位不断提高集团资本配置效率,不断深入落实国企改革攻坚任务,发挥团队力量,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投资管理部 本报记者 陈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