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没有提前计划的假期,阳光温柔,心里也留出了空隙。单位调休的消息像是个信号——是时候走出去,重新与自然聊一聊了。忽然想起四年前我去过的甘南桑科草原。那一次,沿着国道一路缓慢前行,抵达时已是夕阳压在山头,可草原的静谧和辽阔一直留在我心底。
这一次,我更像是主动地走向它。导航上跳出“高速直达”的提示时,我愣了一下,城市和草原之间,多了一条平稳的纽带。车子像划过一条宽阔的绿色缎带,穿过山岭,耳边是温柔的风声。我不急着赶路,反而一次次按下车窗按钮,让风钻进来。那一刻我想,便捷与自然,并不必互相妥协,只要有敬畏,就能和谐共处。
下高速时,风扑面而来,带着草籽和阳光混合的味道。桑科依旧开阔,但多了些庄重。路边的提示牌写着“车辆止步”,木栈道在草丛间蜿蜒伸展,把脚步和草地轻轻隔开。我踩在木板上,听到风掠过草叶的细响,像有人在耳边低声叮嘱:靠近,但别打扰。孩子把手里的糖纸用力塞进垃圾桶,一个穿着旧军绿色外套的中年人半蹲着,从草叶间取出一片皱巴巴的塑料袋,动作轻得像怕惊扰到草丛里的小虫。没有人发号施令,却人人参与守护,这些微小的举动,就像草原上悄悄绽放的文明之花。
栈道尽头,一位藏族牧民正弯腰收拾水桶,旁边的牦牛低着头啃食青草。听到我的脚步声,他抬起头,眉眼间带着高原特有的爽朗笑意。我走近,在风声里与他攀谈起来,这才知道他除了放牧,还担任生态管护员,巡护河道和草场,政府每月给予补贴。他指着远处说:“草好,牛就壮;牛好,家才稳。”那一刻,我明白了那句话的真实含义,绿水青山并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深深嵌在牧民生活里的底色。他的毡房旁立着一块太阳能板,篷外悬挂着风干的牦牛肉和手工织的藏毯。传统的生活与现代的技术,在这里自然地握手言和,发展与保护不是对立,而是并肩。
傍晚,我回到临夏的一家餐馆,品尝着东乡手抓羊肉,我望着餐馆墙上桑科草原的老照片,老板娘指着墙上的照片笑道:“以前车子都直接开进草场,一片灰。现在规矩了,草原像洗过一样干净。”我顺着她的视线,看见窗外整洁的街角、安静伫立的充电桩,原来生态文明,不是回到原始,而是走向更智慧的生活方式。
夜色里,返程的高速公路灯光像一条延伸的画卷。我想象着2035年的草原:电动车在高原安静充电,孩子们在草地上辨认野花,生态管护员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低碳生活不再需要提醒,而是成为日常习惯。
回望这段旅程,我感到,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从高速到木栈道,从牧民的笑容到城市的街角,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这幅“生态中国·幸福画卷”的一笔色彩。愿我们走得稳,也走得远,让热爱有温度,让生活有深度。
车身厂 谢鹤年